新九鼎銅藝美術館二號展廳——仿青銅器:曾侯乙編鐘
發(fā)布日期:2021-12-18 瀏覽次數(shù):1284
曾侯乙編鐘為東周時期(戰(zhàn)國早期),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曾國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, 體現(xiàn)了周王朝治國基礎的禮樂制度??傊?567公斤,長鐘架長748厘米,高265 厘米;短鐘架長335厘米,高273厘米。
曾侯乙編鐘是考古所見最大、最重、音樂性能最完好的打擊類樂器。全套編鐘重5噸,共65件鐘,十二律齊備,每件合瓦形鐘均能演奏呈3度音階的2個音。編鐘上的銘文記錄了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(jīng)典。1978年出土于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?,F(xiàn)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鐘架為銅木結構,采用浮雕、髹漆、彩繪等裝飾技法,由6個青銅佩劍的武士用頭頂和舉起的雙手支撐。裝飾包含人、獸、龍、鳥、花瓣、幾何等造型,使編鐘成為一座有聲的藝術雕塑佳作。編鐘成分為鉛、錫與青銅的合金,鐘體為合瓦形,兩側有棱,能夠衰減振幅,鐘壁內部厚薄程度也經(jīng)過特殊設計,使每件鐘均能發(fā)出呈3度音階的兩個音。
鐘體、鐘架及掛鉤上共有3755字錯金銘文,以各鐘的樂音為中心展開闡釋,記錄了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(jīng)典。全套編鐘共有五個半八度,十二律齊備,可以旋宮轉調,音列是現(xiàn)今通行的C大調,能夠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。演奏時,需要兩名樂師站在鐘架內側,手持長木棒擊打下層的低音甬鐘,還要三名樂師站在鐘架外側,雙手各執(zhí)一個丁字形木槌,敲打中、上層的鐘,發(fā)出中音和高音。編鐘出土時依然懸掛著,音律仍十分準確,堪稱世界樂器史上的奇跡。
曾國,是周朝開國重臣南宮適之后,是周王朝正統(tǒng)的代表,自然重視貴族教育“六藝”之“樂”,也格外維護當時堪稱周朝治國基礎的禮樂制度。大型禮樂重器曾侯乙編鐘,折射了華夏先祖?zhèn)?,曾?chuàng)造出的輝煌的禮樂文明。